2022年11月25日 · 由于电子离域效应,σ-π共轭体系具有较高的静电势极值点。聚合物涂层的静电势也显示了官能团诱导Li+效应的能力,表明供体和受体的界面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电荷更容易从供体直接转移到受体,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促进锂盐的解离。
2020年9月2日 · 利用载体效应提升金属锂负极性能的策略包括:1)构建三维载体框架分散电流密度,抑制枝晶生长;2)通过异相成核机制引入亲锂材料,降低成核势垒,诱导成核;3)预构锂存储的缓冲层,促进锂成核均匀,提高库伦效率,抑
2024年2月22日 · 我们提出了竞争配位诱导效应(CCIE)的新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结构与界面化学之间的本质相关性。阐明了 CCIE 的内在机制及其对 Li +电导率和室温下界面稳定性的影响。不添加界面润湿剂的组装全方位固态电池在30℃下表现出
2024年1月24日 · 虽然设计阴离子诱导的离子溶剂配位(AI-ISC)结构可以有效抑制负极上 PC 的分解,但 Li+-PC 的强相互作用导致 Li+ 去溶剂化过程缓慢,低温性能也不理想。在此,武汉大学陈重学团队发现并揭示了Li+溶剂与阴离子溶剂之间的 "拖曳效应 "机制,并
2021年10月19日 · 研究通过理论计算明确噻吩炔中均匀分布的硫原子与炔键形成的协同效应增强锂与成核活性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整个碳骨架区对于锂的均匀吸附能力,利用硫原子调控电荷在锂与噻吩炔界面的转移与传输性能,降低锂的成核过电势从而诱导锂均匀成核。
JACS:锂电池中Li10Ge1-xSnxP2S12 离子扩散规律 首页 专栏 招聘 人物 专题 资源 JACS:锂电池中Li10Ge1-xSnxP2S12离子扩散规律 ... 但是目前对电解质诱导效应 的直接证据仍然没有,这是因为对固体电解质中局部化学键相互作用表征变化的具体情况非常
2024年7月15日 · 人们对锂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方位性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锂电池 ... 此外,使用更小尺寸的诱导剂,减小分子对接过程中的位阻效应,可以进一步提升锂盐在隐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2024年7月31日 · 文章介绍了锂枝晶的主要生长模型( 固态电解质膜保护生长模型、 电荷诱导生长模型、 薄膜生长模型等)、影响因素( 温度、 电流密度、 电极过电位、 固态电解质膜、 沉积基
2024年2月23日 · 中国科学院大学Butian, Chen刚发表最高新成果:在聚合物电解质中引入竞争配位诱导效应构建高性能全方位固态锂电池 论论资讯 | 2024-02-23 | 1 热度 Angewandte Chemie -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年9月4日 · 聚合物-无机复合电解质(PICE)由于易于加工,在全方位固态锂电池(ASSLBs)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 在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刘向峰团队 提出了竞争配位诱导效应(CCIE)的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结构与界面化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2024年3月28日 · 在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刘向峰团队提出了竞争配位诱导效应(CCIE)的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结构与界面化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结果显示,CCIE 的引入大大提高了 ASSLB 在 30℃ 下的离子电
2022年9月15日 · 阴离子(DFOB⁻)和溶剂(FDMA)之间适度的静电作用可以促进更多阴离子进入至溶剂化鞘(Anion-rich solvation),以诱导形成稳定的电解质-电极界面,同时兼具快速的Li⁺传输动力学效应。3.
2021年8月31日 · 利用双折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飞秒激光石英材料内部诱导的双折射效应。结果表明,双折射的光学延迟量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并出现两种双折射结构。其中Type X结构需要至少20个脉冲,单脉冲能量不高于854 nJ,脉冲宽度不低于300 fs 且不高于600 fs。
2024年11月12日 · F6−0中C3−F键的化学活性受到酸酐基团(O=C−O−C=O)引起的诱导效应的影响。C=O基团带来的诱导效应转移到C3原子上,并将C3−F键中的电子对吸引向C3原子,导致其比其他碳原子的正电荷状态相对较少。一旦F原子附近出现Li+,C−F键的电子密度将
2022年11月5日 · Li+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产生MHD效应。c) 自旋效应示意图。MoS2催化剂在磁场下降低了电子自旋能垒,提高了催化效率。d) 核磁共振模型图。 一、适当的磁场将帮助锂电池容量提升 磁场可以诱导晶体的成核和生长,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2022年11月25日 · 聚合物涂层的电子离域特性和官能团的电子云密度诱导了Li+向锂金属/锂化合物的转化,揭示了无负极锂金属电池中聚合物涂层在诱导作用下容量衰减的潜在原因。
2021年11月24日 · 磁场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近二十年。基于上述磁学理论并考虑电池环境中磁场的影响,磁场的影响可归因于五个主要机制:磁力、磁化、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自旋效应和核磁共振。如果磁性随着磁场的消失而消失,它就是一种软磁材料。
通过求解一般形式初值条件的扩散方程,得到恒流、恒压以及充电中断时的浓度演化,进而得到扩散诱导应力演化的解析表达式。基于解析模型,分别探究了发生在恒流阶段和恒压阶段的充电中断。充电中断时应力发生松弛,充电恢复时应力快速增加,从而必然导致一次应力涨落,对电池寿命
2024年2月22日 · 通过在聚合物电解质中引入竞争配位诱导效应构建高性能全方位固态锂电池 我们提出了竞争配位诱导效应(CCIE)的新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结构与界面化学之间的本质相关性。 阐明了 CCIE 的内在机制及其对 Li + 电导率和室温下
2021年8月20日 · 与氧化钴阴极相比,氧化锰阴极成本更低,更有利于降低锂电池的商业化成本。 尽管晶体结构不同,但LiCoO2和LiMn2O4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同样的立方密排氧晶格,同样的共边八面体结构,以及良好的电子和锂离子导电性。
2021年11月19日 · 快速扩散的锂(Li)在负极表面的不均匀聚集会加剧其尖端效应诱导的形核/生长,导致锂金属电池(LMBs)中明显的枝晶生长
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静态诱导效应,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试剂、溶剂)的影响所产生的极化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动态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性。且与共轭效应相
23 小时之前 · 基于CC3多孔有机笼(POC)的新型准固态电解质(QSSE)通过空腔诱导的阴离子捕获效应,有效调节了离子传输,提升了锂金属电池(LMBs)的寿命。 CC3的空腔限制了阴离子移
2024年2月22日 · 我们提出了竞争配位诱导效应(CCIE)的新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结构与界面化学之间的本质相关性。 阐明了 CCIE 的内在机制及其对 Li + 电导率
2024年7月31日 · 域,抵消电荷聚集对锂离子的诱导效应,促使锂离 子在负极尖端的邻近区域沉积,形成一个平滑的沉 积层,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Wang等提出了 如图1(b)所示的薄膜生长模型. 在此模型中,在基 底表面沉积的锂金属薄膜和基底锂金属之间的差
2016年5月18日 · 反应时, 锂离子电池的柱状电极中扩散诱导应力. Guo等 分析了弹性模量是浓度相关时和静水压 力对柱状电极中扩散诱导应力的影响. Li等 研 究了在考虑可逆化学反应时, 球状梯度电极颗粒中 的力学机制, 并得出非均匀梯度材料参数有利于减 小电极中扩散
2011年4月3日 · 本书总结了 锂电池 基础理论、关键材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各种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工艺进行了详尽介绍。 全方位书共分为15章,涉及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基本要素、锂电池、嵌入原理、刚性能带理论模型应用于锂嵌入化合物的可信赖性、二维正极材料、单元素离子的三维框架正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