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 本文对负极材料失效 机理的解析主要基于商业化的碳基材料。虽然,新型负极材料,如硅、锡和一些氧化物,目前被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科研进展。然而由于在锂离子脱嵌循环过程中,这些材料容易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严重影响其电
2018年2月26日 · 本文通过对一款铝壳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研究,分析腐蚀反应发生的条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SEM)、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 (ICP)、X射线衍射 (XRD),能谱定量分析 (EDS)等分析手段对腐蚀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了指导。 通过上述曲线可以看出,正常电池壳体与负极电位在2.0V以上,并且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良好,而发生腐蚀的
2021年1月13日 · 近日,艾 姆 斯研究中心的 Abhishek Sarkar (第一名作者) 和 Ikenna C. Nlebedim (通讯作者)等人对石墨负极在不同充电倍率( 1C-6 C )下的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负极的失效模型,能够对负极表面的析锂 和 SEI 膜的破裂 现象进行模拟。
2024年10月22日 · 本综述中介绍了硅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失效表现以及失效机理等。 地壳中的硅元素非常丰富,而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 理论上具有4200mAh/g 的高容量、尽管具有资源丰富、 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 但在锂化过程中存在电池体积膨胀、 导电性能开始降低、电池的活性物质会发生破碎甚至粉化、电 极材料与集液分离等问题。 然 而,当 硅基材料是锂电
2022年12月24日 · 铝壳锂离子电池在应用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壳体腐蚀漏液问题,该失效模式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方位性和寿命。 因此,充分理解锂离子电池铝壳腐蚀的机理,并将该理念应用于结构设计、制造设计可有效预防该失效模式的发生。
2018年7月16日 · 摘要:通过电性能测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 (ICP)、X射线衍射 (XRD),能谱定量分析 (EDS)等方法对外壳发生腐蚀的铝壳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正常电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腐蚀发生的条件。 研究发现,腐蚀电池在循环、存储以及放电倍率等性能上有明显下降,分析表明当电池内部负极耳与铝壳内壁接触并经过半年以上的放置或者使用时,
2021年5月28日 · 本文通过对一款铝壳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研究,分析腐蚀反应发生的条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能谱定量分析(EDS)等分析手段对腐蚀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了指导。
2019年6月23日 · 金属铝的嵌锂电位(VS Li+/Li,以下电位均为对Li电位)大致0.3V左右,这个电位要高于石墨负极的嵌锂电位(0.01~0.2V)。 如果以铝和石墨同时作为负极材料,金属铝将先于石墨发生嵌锂反应。
2023年6月20日 · 本文对某方形锂电池模组绝缘低排查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其电芯壳体腐蚀的失效过程及机理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1.1 排查过程. 某动力电池检查发现一个模组绝缘值远低于标准值,仅0.113MΩ,检查发现模组1号电芯底部壳体有明显电解液腐蚀迹象,Busbar片连接完好,模组Pin针无异常,未出现弯折等。 排查模组制程数据未发现异常,对故障模组进行电性
2022年10月25日 ·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和外壳之间相当于同时浸入电解液的三个电极,因此任何两个电极之间都会有电势差,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并控制好电极之间的电极电势差,就有可能发生腐蚀反应,造成电池失效。